用打折的價格,吃到不打折的美味,奉行“精致省”的年輕人愛上了在臨期折扣店體驗薅羊毛的快樂。在豆瓣“我愛臨期食品”小組,將近10萬人一起分享購買臨期食品的心得,互相安利寶藏店鋪。
作為新興消費的風向標,在各大商圈、購物中心,以好特賣、嗨特購為代表的折扣零售品牌跑馬圈地,長期處于灰色地帶的折扣零售第一次大規(guī)模進入消費者視野。
針對這一趨勢,本文主要討論三個問題:
驚人的低價背后,折扣生意是微利嗎?
從街頭巷尾到購物中心,選址有何意圖?
面對軟折扣固有的“基因缺陷”,好特賣們能走多遠?
有利可圖的折扣生意
扎根商圈的好特賣、嗨特購,最初以臨期商品“破圈”,1塊錢的依云礦泉水、3.9元的元氣森林,還有更多2-5折的折扣商品直接讓囊中羞澀的年輕人“破防”了。
在商場體系中,商品保質期剩下三分之一時就很難被擺上貨架,轉而流向各種折扣店,成為臨期商品。在臨期折扣圈,普遍說法是可以通過2-3折從臨期倉庫采購,成本低廉,即使下游商家對外五折銷售,毛利仍然可觀,同時讓消費者感覺便宜。
但是,從實際探訪的情況來看,好特賣、嗨特購店內,真正稱得上臨期的商品僅占很小一部分,大部分商品日期比較新鮮,平均保質期還剩在一年左右。與其說是臨期店,更像是折扣集合店。
那么,好特賣們是如何做到低價的?這么低的價格有得賺嗎?
經營的秘密藏在產品組合里。
從品類上來講,店內產品以食品為主,小范圍的日化產品被堆放在門口引流。而在食品貨架上,海底撈、嗨吃家、元氣森林等常見品牌占比較小,與商超、便利店等線下渠道相比,價格有明顯優(yōu)勢,比如元氣森林氣泡水每瓶在4元左右,這些產品跟日化共同承擔引流的功能。
除此之外,店內SKU占比最多的是國內二三線“白牌”和小眾進口食品,這是利潤的主要來源。
中國是食品生產大國,供給長期溢出,主流渠道被大品牌占據(jù),二三線產品在營銷、口味上不占優(yōu)勢,不僅上架困難,而且容易滯銷,成為尾貨,因此折扣店就成為低價處理尾貨的重要渠道。
進口商品的成本也不高,除了卡比樂、火雞面等網紅大單品,廠家有溢價,小眾產品到國內價格不高,尤其是折扣店常見泰國、馬來西亞食品飲料,大部分能享受零關稅,成本更低。
大牌臨期產品供給存在波動,加上如今的臨期熱,供應鏈難度可想而知,相比之下國產“白牌“和小眾進口產品不僅成本低,而且供給穩(wěn)定性強,是這門生意能夠持續(xù)下去的一個重要原因。
由于采購成本低,所以雖然看起來便宜,但是折扣零售的毛利率并不低,好特賣招商人員稱能達到35%,而傳統(tǒng)商超一般不超過20%。
為什么是購物中心?
作為商品過剩時代的產物,折扣店是一門古老的生意,但是過去通常分布在街邊巷尾,城中村、大學城和社區(qū)是主要的選址方向。
如今,好特賣、嗨特購等折扣店更青睞商圈和購物中心,以好特賣為例,北京門店不少選址望京、三里屯、亞運村這類黃金商圈,而且挺進了朝陽大悅城、薈聚西紅門等頂級購物中心。
雖然折扣店的毛利不低,但是購物中心成本高企,好特賣們?yōu)槭裁匆獜慕诌呄镂沧哌M購物中心?這一趨勢背后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:
其一,零售的核心是動銷,無論是折扣店還是便利店,商品能夠快速運轉才能保證其發(fā)展,尤其是低價折扣店,對于商品運轉的效率要求就更高。
然而,折扣店并不是剛需,消費者一般不會主動去尋找,商家更多吸引自然人流進店,然后通過低價促進消費者激情下單,因此在選址上靠近目標受眾是第一選擇。
好特賣招商人員曾在采訪中表示,好特賣的消費群體以年輕女性白領為主,所以選址也多分布在年輕女性白領活動的商圈和購物中心。
其二,貨源供應的不穩(wěn)定,規(guī)模成為決定競爭的勝負手。
在折扣零售行業(yè),下游渠道商分散,故而對上游供應商話語權不強,剩下什么,賣什么是常態(tài),貨源不穩(wěn)定。在這種情況下,規(guī)模在競爭中優(yōu)勢明顯,大規(guī)模渠道商可以優(yōu)先鎖定貨源,甚至簽訂獨家供應協(xié)議,采購成本也更低。
嗨特購相關負責人在近期的采訪中表示,目前已經和100多個知名品牌合作,后續(xù)還會合作更多。
在線下渠道中,相比街頭巷尾,購物中心選址標準化,可復制性強,選址成功率更高,在規(guī)模擴張中,自然成為品牌首選。
其三,搶占用戶心智。折扣店剛剛進入大眾視野,品牌急于在傳播窗口期通過規(guī)模提高勢能,搶占用戶心智,對后來者建立認知壁壘。在線下渠道中,購物中心不僅復制性強,而且是品牌勢能的天然放大器,更具傳播性。
從購物中心來看,由于疫情原因,出現(xiàn)了比較明顯的“掉鋪“現(xiàn)象,而”瘋狂“開店的好特賣們對位置要求沒有那么高,偏好連接地鐵的B1層,對于購物中心來講,既解決了空鋪的情況,也不影響自身調性,這是一個雙贏的合作。
“中國的唐吉訶德”
目前,購物中心主流折扣店屬于軟折扣。
折扣業(yè)態(tài)分為軟折扣和硬折扣,啟承資本在文章中給出了界定:硬折扣是通過減少SKU和運營成本,搭建垂直供應,推出Private Brand,從而降低渠道的零售價;軟折扣則是通過銷售尾貨、壓箱貨、金融抵押品,以產品本身不足為由,實現(xiàn)超低價格,獲得第一批客流。
硬折扣類似于美國折扣店模式,而軟折扣在日本更流行。
日本軟折扣模式興起于泡沫經濟前期,商品數(shù)量井噴以及快速的更新迭代造成大量尾貨,由此也誕生了很多銷售尾貨的軟折扣零售店。
但是軟折扣模式存在固有缺陷,日本零售學者渥美俊一表示:“軟折扣因為供應鏈的不穩(wěn)定性,難以管理運營,好賣的快速售出,不好賣的積灰,店鋪容易成為“垃圾堆”,消費者不忠誠,都是過來薅羊毛,店鋪員工工作量大,老板可能會賺些小錢,但企業(yè)最后僅剩下疲勞?!?/span>
然而,在這樣的模式下,仍然有企業(yè)通過后期運營克服天生“基因缺陷”。
成立于1989年的唐吉訶德是日本最大的軟折扣零售集團,截至2020年,旗下?lián)碛?00家門店,收入約1000億人民幣,位列日本第四大零售集團。
具體來看,唐吉訶德從消費者體驗和庫存管理兩個方面扭轉局勢。
在消費者體驗上,由于供應鏈不穩(wěn)定,消費者每次來不一定能找到自己需要和喜歡的產品,用戶粘性不夠。對此,唐吉訶德反而通過大量的SKU營造“探寶式”體驗,將門店重新定義為一個發(fā)現(xiàn)新奇產品而非購買特定產品渠道。
在門店庫存上,唐吉訶德通過調整產品組合促進銷售,早期產品組合是60%的正規(guī)折扣商品和40%的尾貨,正規(guī)商品價格低于主流商超和便利店10%-30%,用于引流,40%的特價尾貨則成為利潤的源頭。
隨著時間推移,尾貨供應不足,唐吉訶德推出自有品牌、提升非食品商品供給,毛利進一步提升。
不難看出,好特賣們在運營模式上正在“模仿”唐吉訶德。但是中國零售環(huán)境更為復雜,發(fā)達的電商和物流體系極大地沖擊線下零售,加上高企的租金、人工等運營成本,即使折扣店在價格上對比線上也沒有絕對優(yōu)勢。
好特賣們要想成為中國的唐吉訶德,商業(yè)模型還要進一步迭代。
無論如何,折扣店在購物中心的擴張還在繼續(xù),資本也在持續(xù)加碼,提前占位。好特賣在今年8月完成B輪融資,由五源資本領投,嘉遠資本、云久資本跟投;嗨特購成立僅2個月就完成股權融資,投資方包括高榕資本、險峰K2VC等。
線上流量見頂,線下商業(yè)重新奪回視線,折扣店能成為下一個資本風口嗎?(編輯 李闖)
編輯:中華食品招商網
免責聲明:本平臺分享的的圖文內容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本平臺轉載旨在分享交流,并不代表贊同文中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僅供讀者參考,不用作商業(yè)用途。若侵權,版權等問題,煩告知及聯(lián)系電話:15311449466,將馬上安排刪除。
本文來源網絡,侵權請聯(lián)系中華食品招商網編輯!

掃描二維碼關注中華食品招商網公眾號
找項目,看酒行業(yè)資訊,瀏覽更方便